中國造船業經歷去產能化痛苦
2013-11-20 08:23:41 來源:中國貿易新聞網 編輯:國際船舶網 我有話要說
經歷了前些年的突飛猛進之后,中國造船行業正在經歷去產能化的痛苦。
11月13日,工信部網站消息,為進一步加強船舶行業管理,化解產能過剩矛盾,加快結構調整,提升技術水平,促進轉型升級,引導船舶工業持續健康發展,工信部制定了《船舶行業規范條件》(以下簡稱《條件》),對生產設施、設備和計量檢測、建造技術能力、技術創新、質量保證體系、節能環保等多方面提出了明確的要求。
中投顧問交通行業研究員蔡建明對記者表示,《條件》的出臺指明了中國船舶行業淘汰落后產能、調整結構、轉型升級的方向:一方面鼓勵和引導有實力的航企做大做強,加速兼并重組并努力提升技術與管理能力;另一方面將加速技術水平低、管理差、實力弱的中小航企淘汰退出。
多數船廠艱難維持
幾年前,國外研究機構就將顯示造船業競爭力的三大指標——接受訂單量、未交付訂貨量、建造量世界第一的桂冠,從韓國轉帶到了中國頭上。然而,時過境遷。如今,中國造船企業正在秋風蕭瑟中苦苦掙扎。
2012年之前,湖北一直在中部六省獨占鰲頭,其中船舶是其第一大支柱產業。前幾年,伴隨著中國造船業在海洋運輸的極大需求刺激下快速成長,湖北造船業一度呈現井噴式發展。即使在出口形勢總體低迷的2009年,湖北省船舶出口額也達到了22.32億美元,同比增幅高達兩位數。
但自2012年開始,湖北造船業開始“觸頂”回落。受國際經濟環境的影響,國際船舶市場持續蕭條,湖北船舶產業出口額急劇萎縮。
記者近日了解到,外商棄單的情況在湖北當地并不少見。湖北省造船業的一位業內人士向記者透露,湖北鄂州就有一家造船企業遭受了類似經歷。“當時企業承接了價值6000萬元的訂單,國外買家是在鋼鐵板材每噸價格近5000元的時候下單的,但隨著鋼材板材價格降至每噸3000多元,外商覺得買賣不劃算了,就棄單了。”他介紹說,“另外,希臘、荷蘭等歐洲船廠因為歐債危機還未緩和,企業經營不善只能棄單。還有的國外買家甚至是一邊和造船企業打官司,一邊棄單,造船企業損失慘重。”
但是,湖北造船企業的處境并不是罕見,江蘇、浙江、福建、山東等造船大省的船企今年都陸續陷入開工不足或者停工的困境。
據中國船舶工業行業協會公布的數據,2012年,中國三大造船指標——造船完工量、承接新船訂單量、手持船舶訂單量,分別出現21.4%、43.6%、28.7%的下降。而到了今年1月至9月,全國造船完工3061萬載重噸,同比下降26.4%;船舶行業80家重點監測(產品庫 求購 供應)企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1823.1億元,同比下降15.8%,利潤總額49億元,同比下降53.9%。
如今,對于身處造船業寒冬的企業來說,能接到訂單都已經算是幸運的了,不少中小型造船廠只能含恨咽下當年跑馬圈地的苦果。